English

这里是人才辈出的一片沃土

2000-01-04 来源:光明日报 本报通讯员 孙施伟 张罗灿 周晓斌 本报记者 丁炳昌 我有话说

这支部队曾走出32位将军,但鲜为人知的是,它还培养出了众多高科技专业人才——

南海某潜艇支队是我海军部队中的一张“王牌”,从这支部队中已走出了32位将军,但鲜为人知的是,这支英雄部队还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高科技专业人才,成为“人才辈出的一片沃土”。

据不完全统计,近3年来该潜艇支队平均每年有30多人考入海军潜艇学院等高等军事院校;在复员和转业人员中,平均每年有30%的人考上省、地(市)、县三级的公务员,其余的也都成为各个单位的技术骨干。

现任海军司令部军训部水武业务长的晁春义,就是从这片沃土上成长起来的,他是该潜艇支队第一代科技人才中的突出代表。入伍前晁春义连小学都没毕业,70年代初进了该潜艇支队,20多年中边干边学了工作所需的各门课程,从一个普通水兵干到支队副师职鱼水雷业务长。他先后在业务工作中提出了4项重大改革措施。他编制了我军第一套便携式计算机鱼雷攻击软件;发明了鱼雷快速充电法等,现均已应用到我军的潜艇建设中。

支队现任鱼水雷业务长杨法弟是第二代科技人才的代表。他大学毕业后入伍,一专多能,开发研制出《潜艇水武综合管理系统》软件,填补了我军潜艇专业计算和综合管理系统的空白,获全军科技进步奖;由他负责建成了海军潜艇第一个计算机局域网,实现了支队作战指挥自动化;他与别人合作编写的近30万字、全部由计算机管理的《常规潜艇鱼水雷专业题库》,成为海军潜艇部队的教材。

水兵杨贵华则是最新一代智能型士兵的突出代表。他入伍10年,先后读了50多本科技书籍,记下6万多字的笔记,研究出“鱼雷快速装载法”,将装载时间缩短了50分钟。

支队政委全裕国告诉记者:1997年5月,他们奉命接一条新型潜艇,从入厂接艇的那一天起,艇长陈强南就要求所有专业人员从未来实战需要出发,给新艇挑毛病,结果在仪器安装和舱室美化等方面共提出了236项合理化建议,工人师傅和设计人员为他们的敬业精神和科技知识所折服,欣然采纳。1998年以来,全支队的革新创造如火如荼,至今已取得20多项科技成果,有数十人因各项改革和发明而立功受奖。

是什么原因使该潜艇支队成为培养人才的一片沃土?

采访中,记者在艇上、在营区,时时处处感受到一种浓厚的科技练兵的氛围。“未来战争是科技之争,素质之争。增加部队建设的高科技含量和把官兵培养成高素质的人才,可以成倍地提高战斗力。”支队长张应德这么介绍。

该支队在七十、八十年代就依靠改革潜艇装备、依靠提高人才素质在我国海军训练史上创造了具有突破意义的11个“第一”。进入九十年代后,装备不断更新。“人才升级工程”提到了迫切的日程上。支队长张应德上任第一年,就钻研了介绍新装备、高科技和未来战争的书籍10多册,观看高科技知识录像带数十部,还撰写了6篇军事论文。政委全裕国每年出海指导军训的天数要比一般潜艇兵长得多,细致入微的思想工作,保证了部队高昂的练兵情绪。

“身先士卒只是一个前提,更重要的是要在全支队营造科技练兵的浓厚氛围,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中,大批科技人才才能脱颖而出。”全裕国说。

支队在资金的使用上“两极分化”:一方面,官兵外出办事时都是“铁公鸡”,只吃方便面、盒饭,就连一瓶矿泉水都舍不得买;但另一方面,只要是有利于提高部队战斗力、有利于部队管理教育的事情,就出手大方。

一踏进该支队的营区,现代化的气息扑面而来:记者在办公楼的每间办公室里都看到闪烁的蓝色荧屏,听到清脆的键盘声———这是支队投资60多万元兴建计算机局域网络中心后出现的景象。从支队领导到参谋干事,首脑机关人人会操作电脑,60%以上的人能阅读外文资料。即使在艇员宿舍,也处处可见各种图纸、电子元件、小革新模型、高科技书籍。从1998年以来,该支队主要训练项目基本实现了计算机模拟化,就连潜艇雾中航行、水下避碰等复杂的应急科目,也可以在教练室得到有效的训练。

在支队营区,记者还参观了供全体官兵免费享用的图书馆、阅览室、健身房、电视演播室、游泳池以及网球场,据管理员介绍,这些地方每天晚上都是灯光通明,欢声笑语。全裕国这样介绍:“搞这些活动,是为了让官兵接受现代文明。今天的士兵已不是过去的‘傻大兵’,而是现代化的‘智能兵’了。”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